原标题:优惠政策逐渐落地 “台胞第二生活圈”逐步形成 这里叫两岸共同家园
共同家园论坛(资料图)
台湾里长曾宁旖向上楼村的志愿者讲解台湾社区的经验 本报记者 念望舒 摄
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建设两岸共同家园,近日,央视《新闻联播》再次聚焦在平潭这块土地上,平潭这艘承载着两岸共同家园美好愿景的“先行船”正破浪前行。
作为两岸共同家园,平潭已经成了台胞们安家兴业的第二个家,不论在台湾创业园,还是澳前台湾小镇;不论在北港文创村,还是上楼村,跨越不同年龄层段的台胞们在平潭投资兴业、交流学习。台胞薛清德说:“我是一个在平潭快乐的创业者。”如今,平潭正敞开胸怀,为更多在岚干事创业的台胞们营造家的温馨感。
平潭因台而特,因台而设。为了探索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性提出“一区两标、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两岸共赢”的发展思路,即在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层面,试行大陆标准和台湾标准在平潭包容共存、互认互通,逐步融合发展,实现共赢,进一步发挥两岸交流“桥头堡”作用,构建对台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
六年来,平潭先后开通祖国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海上客运直航航线、两岸“小三通”货运航班及平潭首条对台散货直航航线,随着这些两岸主通道建设不断推进,平潭在两岸融合中逐渐成为“台胞第二生活圈”。
而针对台胞的优惠政策和实施细则也于今年全面落地:对台湾人才有奖励补助、对台湾青年的就业补助,一些扎根平潭的“老字辈”台商还领到了住房津贴补助。就在今年5月9日,福建首个集海运快件和跨境电商保税备货、直邮购物监管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中心——平潭两岸快件中心,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金井跨境电商物流园区内启用,吸引140多家电商、物流等各类企业入驻,这是平潭加快建设“两岸共同家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麒麟跃海,扬帆前行,平潭正以崭新的姿态,奏响两岸融合发展的主旋律,共同家园的蓝图正日渐清晰。
创业沃土
投资兴业热情高
“平潭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和极具吸引力的政策‘红利’,这是我选择在平潭落地的主要原因。”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入驻台创园已经一年多,是一家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光罩代工服务、晶圆代工服务、测试代工服务、封装代工服务的创新型半导体技术公司,获得三十多项实用性专利。总经理陈孟邦作为“福建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带领着来自深圳的团队扎根岚岛创业。陈孟邦告诉记者,平潭目前的创业氛围很浓厚,不仅有创业津贴,对台湾人才还有奖励补助政策,入驻台湾创业园企业后,还享有租金和工资补贴,一系列的政策“红利”让自己在平潭创业充满信心。
目前,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获得我区“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中国大陆是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的大市场,同时政府很支持我们创业,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很大鼓励。”陈孟邦说。
如今,在岚创业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的选择,台湾创业园、北港文创村等地处处弥漫着创业气息。截至目前,台湾创业园合计签约入驻机构267个,台资企业约占50%,入驻项目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管理机构和生物科技、电子信息、健康管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截至2017年8月底,澳前台湾小镇签约落位313个商铺,从业人员千余人,其中台胞约300人。累计进口台湾商品约20.4亿元。
作为第一批入驻澳前台湾小镇的台湾商户,来自台湾彰化的杨彩琳在岚创业已经3年多了,如今,生意上顺风顺水的她把一家人都带到了平潭。“第一次到平潭看到的景象,和现在看到的平潭相比,只能让人感叹平潭的发展速度真是太快了。”杨彩琳说,当时在对实验区设立背景、优惠政策、建设态势、发展前景深入了解后,便觉得平潭将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如果能抢占先机,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正如杨彩琳所说,平潭创业条件和创业环境正不断完善。尤其是去年以来,平潭积极探索“一区两标、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两岸共赢”的理念,推动在经济、文化、社会、行业管理等方面执行大陆和台湾两个标准,首先在台湾部分领域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等方面实行“一区两标”,吸引了大量的台湾企业入驻,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累计注册台资企业848家,个体商户85家,投资总额达78.12亿元。其中,2017你那1至8月新增台资企业72家,投资总额达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6.57%。
安居生活
岚岛为家情谊深
“我每个月都会回台湾,待上几天再回平潭工作,往返台湾单趟只需要3个小时,很方便。”台胞曾大维虽然已经60多岁了,却选择在退休之年开启创业的“第二春”。
曾大维初次来平潭时,在“海峡号”上遇到了平潭市民林先生。当时曾大维正为在平潭找房子发愁,热心的林先生不仅主动帮助曾大维寻找合适的房子,还为这位素不相识的台胞解决了一些生活琐事。
“这是平潭人留给我的最初印象,当然,在平潭这两年多来,这种温暖而美好的印象仍保留在我心里。”曾大维说,他每天都在和本地人打交道,已经慢慢习惯了这种“平潭式”热情问候,“嗓门有点大,声音有点高,但这就是平潭人的直爽性格。”曾大维说,除此之外,在平潭办事也得到了平潭台商协会的照顾和帮忙,包括办理营业执照和台胞证、政策咨询、台胞联谊等事项。
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高速客滚船从平潭出发,首航台湾台中,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海上航线随即开通。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不断推进,穿梭平潭与台北之间的“丽娜轮”投入运营,与“海峡号”形成两岸双向互通航线;平潭的两岸“小三通”货运航班开通,对台海运快件运营,台车从平潭首发入闽,台湾-平潭-欧洲海铁联运启动……
截至目前,经平潭口岸往返两岸人员累计超58万人次,在平潭就业生活的台胞有近2000人,1000多名台湾专才在平潭就业创业,300多名台商在平潭购房置业,200多名台籍学生在平潭就学。 平潭已然成了台胞们的“第二个家”。
为了让台胞们更快融入平潭,平潭相继引进台湾多所专科医院,还率先启动全国台胞征信系统,让台胞在平潭贷款购房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在台车入闽方面,也已制定台车在保险、担保、牌照方面的管理办法,理顺了通关流程,实现了常态化经营。今年3月,平潭全国首聘台湾法律专家任顾问,多元化解涉台争议,打造司法服务特色品牌……
优良的生活环境,让台胞安心,平潭令人期许的发展蓝图,更让台胞放心。家住台康社区的台胞胡乃文,带着孩子与邻居们一起参观沙雕园,庆祝中秋佳节。而东门社区邀请澳前台湾小镇杨彩琳、林巧英等台商们共度中国传统节日,缔结两岸姐妹情谊。
文化交融
岚台元素创意新
近日,岚城乡上楼村的志愿者们从台湾交流学习归来,正筹备着为上楼村的村容村貌“换新颜”。原来,志愿者们曾走访参观台湾桃米村社区、忠顺里、彩虹村等地发现,每一个台湾社区都十分注重利用在地元素,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社区风貌。那么,上楼村是否也可以依托当地特色,借鉴台湾社区的先进经验做法,打造出独具一格的靓丽“名片”呢?
来自台湾忠顺里的里长曾宁旖从事社区志愿者工作30多年,她向上楼村的志愿者展示了台湾社区在装扮家园方面的经验做法,同时建议志愿者们可以利用贝壳、沙、渔具、漂流木、石头等极具平潭特色的元素改造村容村貌。
如今,随着两岸融合日益加深,民间交流也日益频繁,岚台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推陈出新,激起了创意新火花。还记得平潭君山上的石头经敲打后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发现后将它变成石头乐器,并敲打出一首首曲子,让平潭的石头“唱起了歌”,他们还因此在北港文创村成立了“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如今,“平潭的石头会唱歌”在岚岛孕育而生,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具体产物,并参加2017年东南卫视的华人华侨春晚,向全球播出。而来自台湾的布侬族原创歌手王美珠,还在北港安家创作,演绎为平潭北港创作的歌曲,她说:“北港就是我梦想中的家园。”今年7月,王美珠的风中旅行文创工坊正式开业,利用平潭在地的漂流木制成的装饰墙,显示出这位工坊主人的巧思匠心。
文化融合,还诞生了许多独具岚台特色的产品。当平潭的海蛎壳“爱上”了台湾的红土和麦灰,共熔打造而成的茶盏中,竟出现了“蓝眼泪”的奇观。这便是台湾赵家窑窑主赵胜杰运用岚台特色元素精心创作的一款文创作品。而在今年的平潭“双创周”两岸青年设计大赛中,来自海峡两岸的参赛设计者们更是结合平潭与台湾的在地元素,纷纷推出了极富岚台特色的古村落改造方案。
除此之外,以两岸文化交流为重点的活动,也在平潭精彩上演。“海峡两岸民俗旅游文化交流季”通过邀请两岸知名的民俗文化表演艺术者来岚,共同对文化艺术进行交流讨论,以此促进平潭文化与台湾文化相融合,以民俗文化交流传递两岸友好合作关系,助力平潭旅游文化发展。而“海峡两岸乡村营造与民宿文化交流会”活动,围绕两岸民俗文化旅游进行交流,对平潭乡村营造和民宿运营建言献策,共话发展。